救援作业手穿戴全身安全带并做好安全防护,先取两根长短不同的扁带,用安全钩连接全身安全带,担架两端的扁带和短扁带的另一端连接动滑轮下方的安全钩,长扁带的另一端连接分力板正下方孔内,将自己悬挂于绳桥上,救援作业手与绳桥的距离以横移时能伸手抓住绳桥为宜;将位移系统正下方的动滑轮通过安全钩扣在自身安全坐带上。在准备阶段,救援作业手根据受困者的状况,携带安全带或担架,对绳索救援系统和本人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各环节安全。
就是利用绳索、绳结和绳索套件等装备器材,制成营救受困者的一种救援装置。T型救援法的绳索救援系统包括绳桥系统和位移系统。
绳桥系统是指为便于营救受困者,在横跨两岸之间架设的横向输送装置。制作绳桥系统是实施T型救出法的前提,通常包括支点制作、绳桥架设两部分。制作前,选择好两岸固定支点,用抛绳器将绳索由救援岸抛射到对岸。两岸高度落差尽量小,通常选择从相比来说较低岸救出受困者。
装备器材:担架1个,100m静力绳2条、50m静力绳2条、过节滑轮1个、分力板、扁带、主锁、大师等高效率制动滑轮6个、双滑轮3个、单滑轮等相关器材装备
按7人小组划分,携带生命线、章鱼系统、及上拉和下放装备器材。到达作业地域后,首先选择自然固定物体,由2名同志架设生命线,生命线架设完毕后,所有人员进行确保,再由2名人员架设章鱼系统,章鱼系统经架设完毕后,进行仔细的检测,确实调整3方均匀受力后,再次进行架设T型救援主站系统,利用人工抛投或抛投枪将1根牵引绳抛投至对面,副站2名同志迅速将牵引绳拉住,迅速收绳,将主站4根绳索牵拉至副站架设位置,2根主绳桥绳索采用无障力结制作副站,另外2根利用ID或大师制作提拉系统。当副站制作完毕后,向对面指挥员示意,而后主站收紧主绳桥,先锋手在主绳桥上架设先锋系统并做好2点确保,然后固定担架,担架头部一端可使用成型倍力系统调节担架的横向与纵向受力,使担架与先锋出港的同时呈水平状态。先锋架设先锋系统,利用过节滑轮架设在主绳桥上,利用短连接连接过节滑轮上端点,另一头连接主绳桥,为了给过节滑轮左边双重保护,而后利用牵引绳打两个间距约40cm的蝴蝶结连接在过节滑轮两侧的下端点。利用分力板,用锁扣连接在过节滑轮上,分力板左右两侧连接双滑轮,连接后利用提拉绳穿过两侧双滑轮,而后再用1个双滑轮连接在担架分力板上,连接完毕之后利用短连接给3个滑轮点做好双重保护。在担架分力板上利用4米绳,绳头打“8”字节连接在分力板上,绳尾打好收尾节。4米绳连接在分力板上,而后连接自身ID,使分力板受力。再使用牛尾或成型倍力系统给自身做好确保,可连接在分力板任意一点。而后指挥员观察先锋手通知牵引系统释放牵引绳,先锋到达指定位置后,指挥员观察先锋,先锋给出下降手势,通知主站系统,主站和副站人员缓慢释放提拉系统,使先锋到达地面,而后先锋进行营救,当先锋接触被救者根据被救者伤情进行医疗救护和固定,固定之后将被救者连接在先锋的A点或B点,连接完之后先锋使用倍力系统或者4米绳连接ID,完毕后将受力点连接在分力板上,而后先锋和被救者使用自身牛尾做好2点确保,此时先锋给出上升信号,指挥员收到信号后,通知主站和副站迅速制作3倍力系统或者5倍力系统,迅速收紧提拉系统,提拉系统收紧,到达绳桥最顶端后牵引手进行系统收紧,将人员收回至安全区域。到达安全区域后,将牛尾解除挂入生命线,做好确保好,各点位人员进行解除系统清点装备及人员,而后返回至安全区域,完毕。
一是选择固定物体。在山涧救援时,若选择的支点为树木,通常利用多个树木制作合力支点,单个树木直径不少于10厘米,高度不低于2米;若使用山岩作为支点,绳索通常靠山岩的底部缠绕。在城市高楼之间救援时,通常选择建筑物的承重墙柱作为支点。需注意的是:两端固定物体的支点通常选择高度一致的位置。
二是连接绳索救援套件。先用扁带缠绕固定物体,尔后与安全钩连接,再用ID或STOP连接安全挂钩,两根主绳和牵引绳穿过ID或STOP。若安全钩不足时,可直接将绳索连接于固定物体上(通常固定对岸)。注意:绳索一定要按照ID或STOP规定的方向缠绕,确保起到保护控制作用。
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志们掌ຫໍສະໝຸດ BaiduT型救援技术,为下步救援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调节绳桥。用力牵拉倍力系统拉力端,分别将两根绳桥拉紧,利用 STOP或ID固定绳桥。绳桥收紧后,用余绳在STOP或ID上缠绕一圈进行打结固定。在距两侧支点三到五米处的绳桥上打抓结,用绳索连接固定在保护支点上。
位移系统是指救援人员利用绳索、滑轮、分力板等器材,制成进入和转移受困者的移动装置,分为横移系统和纵移系统。
一是横移系统。将双滑轮放置于绳桥上,用安全钩连接双滑轮和分力板,在两根牵引绳一端分别制作双股八字结,用安全钩连接分力板上方相对应的左右两孔,牵引绳起到水平牵拉的作用,两根牵引绳的另一端分别与支点的STOP或ID连接。
二是纵移系统。将输送绳的一端制作双股八字结,挂好用安全钩,与分力板靠近对岸一侧下方的孔进行连接,在分力板相对应的孔内用安全扣连接单滑轮,输送主绳挂好动滑轮后,连接到单滑轮上。此时输送绳大多数都用在救援队员和受困者的上升与下降,输送绳的另一端与支点的STOP或ID连接。
在改良T型救援基础上来优化,具有改良T型救援的所有优点,将最下方滑轮换成MPD,实现上升或下降状态下任意位置的快速悬停,水平牵引不可能会出现上下起伏的问题,MPD比抓结更高效,担架陪护人员也不用时刻关注抓结位置,下放由担架陪护人员控制,上升由上方人员提拉,但由于是单绳提拉(另外一条绳索止坠保护),担架上升过程不如双绳镜像提拉稳定。
一是制作倍力系统。倍力系统是指利用绳索、安全钩和两个双滑轮,制成滑轮组,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作业需要,制作相应的倍力系统,通常情况下,采用五倍力系统,其制作的过程为:在绳索的一端制作一个“8”字结,连接安全钩,固定在A滑轮(动滑轮)上,用绳索依次缠绕B滑轮的下轨道,缠绕A滑轮的下轨道,缠绕B滑轮的上轨道,缠绕A滑轮的上轨道,此时绳索的另一端为拉力端。动滑轮端固定在主绳桥或者救援主绳上,另一端固定到支点上。
T型救援法是解救被困于峡谷或者河流中间的沙丘、孤岛人员的一种救援方法,一般适用于两岸高度差小、救援深度不大的情况,包括制作绳索救援系统、安全进入和转移救出。
1.横移系统。对岸人员拉拽牵引横移系统,同时救出岸人员放牵引绳和输送绳(倍力系统),救援作业手移动到受困者正上方,两岸人员将牵引绳固定,救出岸队员牵拉输送绳,向上移动纵移系统,救援作业手解开长扁带与安全带连接的安全钩。
2.纵移系统。根据指挥员的口令和位移系统上的救援作业手发出的信号,救出岸人员缓慢放下输送绳,直至救援作业手接近受困者,救援作业手和担架与动滑轮分离。
救援作业手根据受困者状况确定转移方案,将受困者移入担架或穿好安全带,通过安全钩把担架或安全带与动滑轮连接,同时将自身的安全带与动滑轮连接,此时受困者在救援作业手的腹部。救出岸队员收拉输送绳,通常借助倍力系统牵拉,将纵移系统接近绳桥,救出岸队员做固定保护。救援作业手利用扁带和安全扣,将自己和受困者固定在分力板上,对岸人员慢放牵引绳,本岸人员牵拉输送绳和牵引绳,使位移系统平稳移动,受困者和救援作业手到达救出岸时,两岸队员进行保护,救出岸人员将受困者和救援作业手从分力板上放下,从救出岸救出。
首先,支点制作。支点制作是指在两岸选择固定物体,利用绳索、安全钩或其它器材与固定物体进行连接固定。所需器材有扁带、绳索、保护垫及安全钩、ID和STOP、多孔板、抓绳器、双滑轮等。当条件允许时,通常设置10个支点,双股绳桥支点一端2个,共4个;牵引绳支点一端1个,共2个;绳桥保护支点一端1个,共2个;倍力系统支点1个;输送绳支点(位移系统)1个。支点制作通常包括选择固定物体、连接绳索救援套件。
在传统T型救援基础上进行改良,具有传统T型救援的所有优点,增加抓结,实现上升或下降状态下任意位置的快速悬定,水平牵引不可能会出现上下起伏的问题,特别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担架陪护人需要随时关注抓结姿态,向下释放时需要握持抓结,防止抓结受力。
英式T型救援,目前国际、国内各类绳索救援比赛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可快速实现任意位置的悬停和上升、下降转换,担架上升提拉过程很稳定,水平牵引不可能会出现上下起伏的问题,但需要器材和绳索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