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急救指南”“泥石流来临如何躲避”……最近,极端天气中自救与互救知识频上热搜,这表明大家对应急救护技能的关注度慢慢的升高。尽管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
面对溺水、车祸受伤、异物卡喉等突发意外,医学上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如果应急救护及时得当,就能为挽救生命赢得时间。危急关头可救命,既然应急救护技能如此重要,就理应成为一项全民皆会的基本技能,不求人人都能用上,但至少人人都懂都会,可以有备而无患。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法国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养和训练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显然,我们的全民急救素养提升迫在眉睫,而且需要“加急补”。
救援绳怎么打结,灭火器怎么使用,心肺复苏或海姆立克怎么做,如何简单止血包扎,如此等等,这些应急救援的技术活其实难度系数并不大,普通人都能够学得会,但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学过?又有多少人实际上手操作过?急救技能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中鲜有用到,很难从生活经验中自我习得,这就凸显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公共培训应该补上全民应急救援培训这个缺。
当然,有关应急救援的培训,各个层面也不是没有,但是相对零敲碎打,更多作为临时的培训课,当然也未提及全民必修的标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不仅要有,还要成体系并且常态化,要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渠道不断的提高普及率。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性,除了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创设实训的机会,让更多人有实际演练的经历。应急救援,最关键的是动手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急救知识获取或者分享变得更容易,但知识转化为技能中间不能少掉实际动手这一环,要改变以往培训中“老师讲、学生看”或者仅让少数代表上前演练的模式,让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上场领会要领、做熟动作,现学现做现测评现纠错,确保每一次培训学透学过关。(苏报融媒评论员 杨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