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总工会积极地推进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

发布时间: 2024-01-20 作者: 新闻中心
新品:南昌市总工会积极地推进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

46技术硬,93不要命!

  当前,南昌正聚焦“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两个大幅度的提高”目标要求和“六个尽显”的具体实际的要求,围绕“4+4+X”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壮大集群。基于此,南昌市总工会积极做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的策略,实施南昌市职工劳动技能提升工程,深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助力双‘一号工程’工会在行动”专项行动,把工会资金转化为职工技能提升和创新发展的资金,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

  职工劳动技能提升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乎到各行各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南昌市总工会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切入口,大力推进职工劳动技能提升工程,加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目前选树出6家南昌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给予100万元奖励,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技术技能的热情。与此同时,南昌市总工会还积极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创效能力,突出劳模和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师带徒作用,做好技能传承,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陈明谈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由江西奋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劳动模范陈明谈领衔。工作室主要对该公司硅酮胶、密封胶条、五金件产品、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创新攻关及推广应用,并为公司培养各种适用的技术和业务人才。陈明谈劳模创新工作室对江西省门窗幕墙及铝型材行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江西省门窗及铝型材行业树立了数据化管理的样板。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更是人才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有不少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就是本企业的管理者,他们更能够从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工作要求出发,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管理,为建设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制定多项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陈明谈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制订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3项,区域标准2项,这一些行业标准的推广运用,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了标准企业就有了参照,就可以购入设备、原材料等进行生产,从而促进产业的规范发展。“工作室未来将持续投入创新研发,确保技术的行业领头羊,致力于为客户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陈明谈介绍,工作室正在积极筹备高水平研发平台。目前,陈明谈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取得创新成果38项,其中,已经转化成果2项,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8个,已获著作权登记证书1个,已申请发明专利4个,创新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建立人才基地,完善人才结构。“我们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学习、交流、考察、研发活动为载体,积极主动开展门窗幕墙新型材料研究,加强研发创新团队建设。”陈明谈表示,近三年,工作室开展了以现场技能教学、内训与外训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较大密度的学习培训,共计培训600多人次。内训与外训相结合的模式,对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大有裨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专业方面技术队伍保障。此外,工作室还积极搭建人才基地,多名成员在南昌职业大学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发挥劳模先进人物引领作用,成立技术人员实训“筑臻工坊”,同时辐射到社会面,一年来指导培训各类青年技术人才200余人,还与江西文理技师学院等专业院校联合打造了“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1500多个。为充分的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工作室还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先进,加强内部管理和完善各项章程,引进国内外铝门窗及铝型材技术人才,弥补人才引进方面的不足。

  2014年9月,以刘辉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以汽车冲压模具的维护、质量提升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和问题攻关。目前,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有133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集团公司等各项荣誉,被誉为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和谐型、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团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集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创业发展需要团队奋斗拼搏,实业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放大劳模品牌效应,培养出更多的先进人才和管理能手,造就学习能力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团队。

  奋战生产一线,推进技术攻关。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从筹建开始,就致力于将众多高等技师的经验转化为实际助推车间提升生产效率的动力源泉,逐步成为公司生产车间攻克各项技术难题的中坚力量。改造4套落料模,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公司节约205.7万余元;研制B6厚板冲压自动线,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产线年短短两年间,该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项目56项。“B6产品具有料厚、孔多料重的特点,由于孔多,很多区域无法布置真空吸盘,拆垛只用真空吸盘无法抓起料,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在有孔的区域增设磁力吸盘,设计了专用落料码放架,并采用T型槽设计方便调整,通过这一些设计确保料的顺利抓起,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据刘辉介绍,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B6厚板冲压自动线,能够解决传统的人工单机送料冲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减少了工人的使用数量,而且降低了厂家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通过收益计算,B6厚板冲压自动线的投入使用可创造经济效益约854万元。

  引导技能发展,助力高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加强企业钳工技术工人梯队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既有过硬专业技能又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职工。“培养年轻的技术团队人才,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要使命。同样,只有配备最强的技术力量,才能将创新工作室打造成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人才教育培训、瓶颈攻关、技术创新基地。”刘辉表示,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组织模具钳工、机修钳工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的钳工、电焊技能等各类劳动竞赛,不断的提高技术工人的实操技能,并将多年来掌握的模具制造与维修技巧技术制作成培训教材,为本部门后勤技术班组及公司有关专业厂模具钳工、机修钳工进行系统的培训。2019年至2021年,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开展67场各类专业、技术培养和训练,受训人员2347人次,为企业培养了56名高技能人才,实际做到了“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

  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12月,2014年被南昌市总工会授予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11月被江西省总工会授予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以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唱主角”,是一支具有现代智能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员工队伍。

  搭乘数字化的经济东风,劳模创新工作室与时俱进。“匠心”是职工推动数字化的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密码,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动“匠心”与“数字”深层次地融合,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新模式、新路径。

  推动技术迭代,赋能智造转型。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积极投身于创新工作室的发展建设工作中,立足公司进行科学技术创新、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着力于公司信息化、大数据以及AI智能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实施开展技术改造活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不断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方大特钢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该工作室创建以来,已取得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5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近三年累计完成小改小革、科技攻关项目等336项,创造经济效益1184.77万元,修复(改造)设备为企业创效675.25万元。

  “我们工作室开发的公司大数据监督平台系统,是公司深化数据挖掘、规范数据口径、提升数据利用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鲍文戬介绍,该平台为企业业务、管理人员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展示、对比分析和决策帮助。“今年,我们的技术团队开始实施方大特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深层次地融合暨‘5G+智慧工厂’项目,拟在5G通讯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植入生产经营,打造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智能工厂。”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公司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由传统型制造企业向新一代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型企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传帮带扩面升级,数字人才茁壮成长。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有劳动模范、技能状元、技术能手、青年标兵等多位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室把分散式个人创新变为集群式团队创新,越来越多有着相同爱好、相同志向的成员加入进来。他们带着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困惑,充分的利用这一平台,相互交流,相互提高。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安全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设备管理、优质服务、发明创造、管理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崭新舞台。与此同时,该工作室还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总结技术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技术论文成果,参加江西省金属学会冶金自动化年会交流发表,通过论文的发表与技术交流,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技术理论水平。(黄薇薇唐诗蒙南昌日报记者尧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