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飛舟競渡勇爭先(文明中國行)

发布时间: 2024-08-10 作者: 新闻中心
新品:【48812】飛舟競渡勇爭先(文明中國行)

46技术硬,93不要命!

  端午節臨近,多地開展了多姿多彩的賽龍舟活動,豐富了我們的日子,更增添了節日氛圍。從造船時的匠心獨具到比賽時的奮楫爭先,龍舟蘊含著悠长的歷史文明,也承載著人們寻求杰出、團結協作、勇於爭先的夸姣品质。本版推出端午節特別策劃,敬請關注。

  陽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登舟!”教練一聲令下,南開大學龍舟隊副隊長張子洋與11名隊友在舟內坐定,屏氣凝思。

  “啪!”發令槍響,3艘龍舟揮槳出發,向著400米外的終點駛去。張子洋揮動船槳,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鼓點,將槳葉有力地一下下側插入水。舟頭,龍首昂揚﹔舟尾,浪花朵朵。

  近来,2024天開津南園京津冀大學生龍舟邀請賽在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大學生水上運動中心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河北美術學院等6所高校的學生龍舟隊伍奮楫競渡,迎候端午節的到來。

  張子洋已連續3年參加該賽事。“本年,我們參加了200米和400米兩個項目,都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績。”張子洋說,相較於取得好成績,他更享用每一次在水面上與隊友並肩作戰、奮力奋斗的感覺。

  2020年,張子洋考入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從小熱愛運動的他,很快被龍舟運動招引。“龍舟的造型體現著傳統文明之美,與其他水上競技項目比较,龍舟更重视鼓手、梢公、劃手三者之間的协作,體現的是團結協作的才能。”張子洋說,龍舟越劃越“上頭”,他一堅持便是4年。

  課余,隊員們在健身房苦練力气﹔4月到10月,每当周末,龍舟隊便下水練技術、練协作。自2007年建立以來,南開大學龍舟隊在各類比賽中獲得100多項榮譽。

  “這幾年,京津冀高校間的龍舟比賽十分多,不久后,我們還要去石家庄再賽一場。”張子洋說。豐富的賽事组织,讓京津冀三地高校以龍舟為媒,商讨技藝的同時,也添加了沟通。

  “本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我們以賽事為渠道,促進三地青年學子加深沟通,一起感触傳統文明與體育競技之美。”天津海河教育園區管委會產教交融作业負責人魏楠介紹,本年共有三地6所高校、15支隊伍的近300名學生參賽,還初次添加了槳板比賽。

  為了进步各支隊伍的參賽體驗,龍舟賽場地特意選在環境優美的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內的一片水域,主辦方還對水域實施了进步改造,修建了浮台等設施。“我們將繼續加強协作,努力进步協同辦賽水平,為京津冀高校學子打造高質量的體育沟通渠道。”魏楠說。

  開方、打磨、拼接……湖南汨羅江河堤下,九子龍屈原龍舟有限公司的造船廠房內,木屑紛飛,造船師傅們揮汗如雨。隨著端午臨近,一條條形態各異的龍舟日漸成型。

  “從正月初九到現在,都沒停過工。”造船廠內,65歲的岳陽非遺民間龍舟制作技藝傳承人許桂生分外繁忙。他個子不高,面龐紅潤,干起活來是把能手,時而手把手為員工供给造船指導,時而聚精會神雕琢龍頭。“本年端午節前,要趕制運往各地的多個龍舟訂單,我和師傅們加班加點,閑不下來。”許桂生說,本年已售出50多條木制龍舟。

  位於汨羅江岸的汨羅市因屈原而聞名,也被稱為“中國龍舟名城”“龍舟故裡”。

  許桂生出世於龍舟世家,許氏龍舟制作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是第五代。他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木匠,20歲制作了人生榜首條龍舟,现在已從業40余年。

  參加龍舟賽是汨羅人一年中的大事。不少隊員為了訓練和參賽,乃至會專門請假。隨著龍舟賽事專業化程度日益进步,人們對龍舟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許桂生也不斷改進制作工藝。

  傳統龍舟的船底呈倒三角形,阻力相對較大。許桂生嘗試將倒三角形的兩條側邊,向內拉出弧度,看起來像倒“八”字。改動后,龍舟破水力度更大,速度得以进步,穩定性也更強。為了適應現代龍舟賽的標准化要求,他還將玻璃鋼薄膜工藝應用到木質龍舟的舟身和舟底。“這一工藝讓龍舟在坚持傳統韻味的同時,減輕了分量、減小了阻力,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咧!”說起做龍舟,許桂生止不住話頭。

  造船廠房一角,一座龍舟陳列館內保藏了多種和龍舟相關的物件,牆上的展板展现著龍舟的制作過程。怎么進行祭龍頭儀式,怎么為龍頭上紅、點睛……許桂生如數家珍。

  陳列館裡,一艘龍頭鳳尾的龍舟有目共睹,這正是汨羅龍舟區別於其他龍舟的特别制式。鳳尾一般由9根長竹片涂上紅漆制作而成。龍舟劃動之時,鳳尾閃亮搖曳,令人賞心悅目。

  從選材、砍木到放樣、撐台﹔從組船、捻縫到上漆、繪鱗,許桂生樣樣通晓。龍舟制作講究技藝傳承。在許桂生的帶動下,許多曾經的學徒、工人自立門戶,建起龍舟制作廠。許桂生直言:“不怕‘帶出学徒餓死師傅’,期望龍舟文明代代相傳。”許桂生的兒子許名南,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跟著父親學習手藝,同時通過網上營銷,將龍舟業務面向更廣闊的市場。

  除了自己造龍舟,許桂生還幫助各地策劃龍舟賽事,推廣龍舟文明。近年來,“南舟北移”成為行業熱詞,過去更多活躍於湖南、廣東等長江以南地區的龍舟賽事,往北走進黑龍江,往西延伸到新疆,劃龍舟的時間也從端午前后延續至農歷六、七月。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歷史悠长的汨羅龍舟,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匠心傳承、手藝創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生机。

  “咚咚咚……”急彎近在眼前,鼓手孔德志稍稍放緩了擊鼓節奏。埋頭劃槳的隊員們感知到鼓點的細微變化,逐漸下降劃槳擺臂的頻率。

  幾秒鐘后,操控龍船方向的隊員以槳為舵,引導龍船“搖頭擺尾”。船尾眼瞅著即將撞岸,忽而方向一轉,貼著岸邊橫掃而過——龍船優雅地完成了水上漂移,輕巧地拐過彎道。進入直道,龍船開始加快沖刺,一槳下去,猶如離弦之箭,沖出四五米遠。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大街,疊北社區東勝東龍船隊正在開展夜間訓練。驚險影响的龍船漂移,引來岸上陣陣喝彩。

  “在疊滘,素有‘端午大過年’的說法,扒龍船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小時候,每當聽到河涌傳來鼓聲、吶喊聲,兩隻腳就不由得跟過去。比及上高中時,我終於擠上龍船,成為一名扒仔。”41歲的孔德志是一名社區作业人員。他從16歲時開始劃龍舟,也便是俗稱的“扒龍船”,鍛造了一身好本領,本年初次被推選為鼓手。

  汾江河從九處流入桂城大街疊北社區、疊南社區,這裡河涌縱橫交錯,溪滘弯曲回環,因而得名疊滘水鄉。當地人傍水而居,了解水性,孕育出獨特的疊滘龍船。

  獨特在於“險”。疊滘水鄉灣多且淺窄,與在寬廣水域開展直道競速不同,疊滘龍船是在一條條百轉千回的狹窄水道上開展急彎競速。水道均匀寬度僅6米,船身卻有25米長,可見難度之大。

  现在,當地共開辟了S彎、C彎、L彎和直道等4條天然賽道。人們還在賽道的角落方位打上木樁或壘起石堆,成心收窄河道,添加龍船轉彎起伏,进步比賽難度。

  “以最快的速度過最急的彎,龍船水上漂移是必備技巧。”孔德志介紹,扒仔們需求默契协作,根據鼓聲變換劃槳姿勢,操控劃槳速度。船頭船尾的梢公要掌握好出彎的视点、力度。水上漂移驚險影响,稍有不小心,就可能撞岸翻船。

  “扒龍船體力耗费大,比拼的是耐力。春節剛過,我就開始了體能訓練。”東勝東龍船隊隊員陳盛濠本年24歲,大學畢業后回鄉就業,成為佛山市南海區南海雙語實驗學校的一名體育教師。家在疊北社區的他,從小就在岸邊看扒龍船,對這項運動更是情有獨鐘。本年,他毛遂自薦,参加東勝東龍船隊。

  這幾年,有不少像他一樣的“后生仔”参加隊伍,傳承龍船文明。臨近端午,每晚8點半到11點,隊伍都會開展針對性訓練,朝著前三名發起沖擊。雖然從學校趕到賽區有30多公裡旅程,但陳盛濠從不缺席。

  疊滘龍船已傳承數百年,是佛山市非物質文明遺產。“疊滘龍船,靠的便是不怕困難、無懼艱險、團結奮斗的勁頭。無論河道多麼狹窄弯曲,也要敢於拔頭籌、爭上游。”孔德志認為,扒龍船將當地人敢闖敢拼的精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陈旧的傳統文明也持續煥發著新的生命力。

  據悉,疊滘龍船正式比賽在端午節假日舉行,當地18支龍船隊採用“4天4賽”制,每天比拼一個賽道,讓市民游客盡情感触龍船漂移的速度與热情。賽前,還將舉辦祭龍、游龍等儀式。

  5月18日,鹽步老龍起龍儀式在南海區大瀝鎮舉行,全國現存最老的鹽步老龍“抖落”一身淤泥,再次與世人見面。起龍船、游三河等禮俗活動將持續熱鬧一整月,直到端午過后,老龍才會从头藏入船塢。

  现在,扒龍船這項风俗活動,已成為南海區全民健身的新風尚,2024南海龍舟超級聯賽覆蓋7個鎮街,共有55場賽事。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