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技术硬,93不要命!
道班房是养护工人日常驻守的地方,里面还堆放着材料工具以及作业车辆等。随着本市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工作指导意见的颁布,新一轮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工作也拉开了序幕,经过改造的“道班房”将最大限度地融入周边社区整体风貌,变成独特的“道梦空间”和城市景观,既能满足设施管理应急保障处置的需要,也能探索出一条空间复合利用的新路。
地处徐汇区的上中西路道班基地,位于中环线(浦西段)与虹梅南路高架立交处,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
根据现场实勘,看上去陈旧的基地实际使用时间并不长,但由于整体布局划分不协调,空间功能使用上相对单一,材料、机具堆放不合理,使得整体风貌略显陈旧,与徐汇区旁边的环境并不协调;加之基地内技防措施相对单一,存在隐患和漏洞。
道班房的外部将遵循“留白”的原则,充满设计感,与徐汇区市容市貌及周边街区环境相融合,功能使用区域划分合理、人车分离清晰,由多个集装箱组合成的内部建筑更有层次感,同时兼具模块化可移动、安全性完整以及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
如今的上中西路道班基地跳脱出了原有传统道班房的布局模式,将从前不起眼的道班房打造成为了一个兼具使用性和现代感的新空间。那么,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做了哪些努力呢?一块儿来看看吧↓
布局方面,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将混乱的内部流线梳理清楚,总体布局分成仓储区、停车区、办公区以及备勤区四个大区域;将人行、车行流线分开,分别安插到每个大区,保证高效流畅的动线同时做到安全独立。
系统方面,为了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养护基地,在基地内展台位置安装了多功能高清信息显示屏系统,把LED显示屏、人行道闸(含人脸识别及测温功能)、车行道闸集成为一个系统,对进出人行道闸的人员自动鉴别和统计,可以区分是否为基地内人员或外来访客。
同时根据当前对于养护基地疫情防控工作的管理,依据人脸识别单元自动对进入基地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如有超限立即报警。使得基地日常防疫工作通过信息化、数据化工具解决,形成闭环管理。
展台方面,利用集装箱矩形体块的形式语言以及运营集团的LOGO标识和城市模型等文化载体,搭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型复合型的空间。展台作为一个展示空间,能够应用到多场景中成为一个必要的文化展示宣传空间。
体验方面,办公区建筑主要由两个会议室和若干个办公室组成,通过垂直方向的变化,组合出了两种形式的办公室、一个可容纳20人的大会议室以及一个可容纳10人的小会议室。
同时根据不同功能设置,局部点缀了一些绿色植物,使日常工作也能拥有“绿色心情”;同时,增设人行区无车流的布局,让人拥有温暖和安全的新体验。
材料方面,结合工期较为紧凑的真实的情况,集装箱建筑兼具工业化建筑、钢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筑及绿色建筑等众多新兴建筑体系的属性,具有模块化程度高、安全性强以及绿色可循环等优势特征,而这都是原有活动彩钢板房建筑所不具备的。
区域方面,仓储区占据了整个基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将原来的露天堆场改为封闭式仓库的形式,使得基地内部变得整洁干净。在经济、功能和环保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下,我们决定使用原基地拆除下来的彩钢板作为新建仓库的主要建筑材料,兼顾了可再生利用和经济性。简单组装后加上符合标准要求的仓库大门,让工作过程变得更高效便捷。
如今的上中西路道班基地焕然一新、今非昔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覆盖中环线(浦西段)至虹梅南路高架城市快速路,层次明晰、规模适当、反应灵敏、运转高效、配置合理、保障有力的城市快速路综合养护基地,实现了设施养护基地养护、应急、储备“三位一体”。
随着桥孔品质提升改建,集约化利用好这些桥下的“金边银角”,未来,桥下空间的功能性将更强、更有温度,将成为申城一道独特又靓丽的风景。今年市区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将逐步推动一江一河区域及中心城区桥下道班房的品质升级工作,今后这样的道班房将慢慢的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