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技术硬,93不要命!
从2015到2022,江北新区已经走过七个年头。七年来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所传递的信心,每一位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百姓,感知最为深刻。幸福新主城的画卷,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用心描绘。
6月20日起,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专栏《创新·再出发》,全景展现新区七年之变,从城建、产业、教育、医疗、人文等角度去再次认识新区。站在新的时代浪潮下,我们共同展望未来,携手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今天,《创新·再出发》推出第一期,我们以《细说新主城》栏目的视角,带你走进平顶山路改造工程背后的故事。
老林2002年来到南京,来到江北,起先是在扬子生活区里卖卖早点,后来自己在平顶山路上开了一家便利店,看着扬子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也见证着平顶山路历经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讲起这条路嘛,那当然是有感情的,我好像这辈子都在和这条路做伴,称其为好友也一点不为过。”老林这么说着,目光透过便利店的玻璃门向平顶山路望去。
平顶山路顾名思义,因为靠近大厂地标——平顶山公园,因而得名。“此前与平顶山比,这条路也只是条普通马路,并不出名。”老林说,“现在反过来,平顶山路倒是周围人尽皆知。”
沿着新华路一路向东北方向前进,直到麒麟转盘,随后在扬子石化的站牌向西转弯,这便是平顶山路。
D2底站与扬子医院隔街相望,背靠扬子生活区,离扬子石化和扬子巴斯夫大楼几步之隔,曾几何时,这里也是人潮顶流之地。
“公交多,D2、648、528、645等等,总之平顶山路四通八达,四处可去。”老林这么评价,“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穿过扬浦酒楼下的涵洞,就上江北大道,上雍庄高速,很是方便。”
不过,老林也略有感慨,二十年,这条路上跑的汽车都换了几代,公交车况也逐年升级,连扬子体育馆都是焕然一新。 “如今好了,终于轮到平顶山路了。 ”
作为进出扬子的主要道路,之前平顶山路的路况可谓一言难尽。“还好这次下了决心要好好修整,要不然再这样下去,恐怕难以为继哦!”老林的语气十分笃定,他说人上了年纪经不起折腾,路也一样,但有病就不能耗着,得治,这次大修就是刮骨疗毒。
侍先生是平顶山路的“固定粉丝”。侍先生表示,“再不修补,我就要‘脱粉’了。”
“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侍先生此前对平山路改造工程的评价。“并非是没有信心,只是站在我们市民的角度都觉得困难重重,真正施工起来,难度可想而知。”侍先生说。
侍先生在扬巴上班,每天都要开车过这条路。“堵一堵,颠一颠是常态。”侍先生坦言,“车流量大,尤其是重载车辆多,路面多有坑洼、碎裂,在这上面开车简直是苦不堪言。”
平顶山路连接着江北大道和新华东路,三者与马汊河形成了一个四方形的通路,在马汊河的另一边就是扬子石化厂区和新材料科技园。
“定位如此,注定不凡。”侍先生解释道,“在这附近有许多从事危化品物流的单位,他们给几个大企业和新材料科技园做配套服务,重载车从园区进进出出,平顶山路是必经之路。这次能将其修葺一新,真的十分了不起。”
作为从业二十五年的工程师,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园林监管办负责人周晓静在接到平顶山路维修工程这个任务时,也深知其难度。
“平顶山路沿线住宅、商户较多,交通压力大。而且这条路的复杂状况不仅体现在交通和环境上,还有其本身的管线排布。”周晓静说,“坏因众多,但我们下定决心要去解决这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工程刚开始的时候,周晓静遇到了第一个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障市民的正常出行和沿街商铺的日常经营。毕竟修路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蹴而就,中间的过程固然难熬,不理解的声音也时有涌现。
“一开始,我就不理解啊。”老林说,“我在这这么多年了,此前也缝缝补补过,可是真实的情况在那啊,它顶不住啊。而且说修,修多久,修成什么样,心里没个底,要是封闭大修,怎么出行,怎么做生意?”
与老林类似心态的市民有不少,周晓静和同事们一边与他们积极沟通,一边逐渐完备交通组织方案。
“既然决心要做,就要做到优秀。路肯定是要彻底翻修,但周边市民的出行、沿路商户的经营,我们也要充分保障。所以这次我们没封闭大修,而是采用半幅道路封闭围挡施工,期间对各支路口进行反复的开挖回填和覆盖,把对道路开挖后对居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周晓静说,“很多施工的细节至今都历历在目,这点可以去问马明,他在现场风吹日晒,是一线亲历者。”
马明对这条的路感情颇深,因为在大厂上班,经常路过。那时候就想,是时候彻底整修一番,没想到自己倒成了项目的现场负责人。
“当时在开挖过程中,我们得知平顶山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各种管线贯穿其中,其中有一段自来水管网最高处离原路面不到十公分。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各种担忧,有时让我彻夜难眠。后来我们改变方案,采用人工开挖探沟,避免损坏地下管线;使用钢筋混凝土工艺对地下管线进行包封加固,来保证道路结构层的稳定性。”马明说,“而且当时在施工的不止我们,污水管网提升工程、天然气管道过路工程、综合杆线下地工程等都在同步进行,我们也是找各家单位协调,制定时间节点,一定要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周晓静和马明都认为,平顶山路维修工程虽然不是其职业生涯中所遇到情况最糟糕、阻力困难最大的,但确实是印象最深刻的,因为这么久以来周围市民对一条“新平顶山路”的期盼和憧憬让他们倍感责任深重。“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在修路,就是想看到这条路全新的样子。过程多有坎坷,结果倒是美满。”讲起平顶山路焕新归来,马明就抑制不住地激动。
“真为它感到开心,也为我们自己感到高兴。之前担忧施工的时候影响出行,影响生意,现在很满意。”看到崭新的平顶山路,老林高兴地说。
“看来,没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想干,一定干得好。”侍先生讲起现在的平顶山路,也竖起大拇指。
直观地感受真实地道出了平顶山路的“蜕变”,其实这次整修不同以往,许多地方有了本质提升。为提升道路的承载力和平整度,平顶山路采用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同时人行道也换上了平整的压模混凝土。总是被市民认为是安全风险隐患的排水问题,也大为改观。这次,对于原有雨水口进行了更换,全部改为双篦式雨水口,提高了排水能力。
“下雨天不用怕,我的‘倒霉经历’应该也到头了。”老林说,“我看连路灯都换了,夜路不再黑,整条路也显得更为宽敞。”
就在上个月,平顶山路全面改造完成,这条承载了多少人爱恨纠葛的道路终于要走入新的历史阶段。
周晓静和马明作为此次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他们盼望未来能加大管养力度,提高精细化养护水平,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延长平顶山路的“寿命”。
侍先生因为在扬子巴斯夫上班,知道此前明令禁止危化品车辆不得驶入平顶山路,但普通货物的重载车依旧畅通无阻。他希望设置早晚高峰分流,在此时间段禁止重载车辆通行,或者效利用湛水路的东西走向,择线而行。
乘坐公交和自己开车的市民希望彻底禁止重载车辆进入生活区,另辟它路;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市民期待能完善人车分流,做好安全保障;路边底商的商户则将目光放在周围环境维护和规范停车上,在全新的平顶山路上,愿生意能越做越好;物流公司更多关注新路出行,是否会伴随相关管理方案的调整以及对运输经营会产生影响。
至于老林,他倒是一脸轻松:“我嘛,按部就班地在这条路上过日子,就当是默默守在它旁边吧,期待见证它下个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