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坐落珠三角东北端,西邻大鹏湾,西南邻香港,东与红海湾相接,南连宽广的南海。惠州市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个天然海岛,广袤的海洋孕育着这座城市,丰厚的海洋资源为惠州城市开展不断注入动力和期望。
针头岩,又叫大青针、大星尖、星尖等姓名,是一座具有领海基点的海岛,基岩岛,无居民岛。坐落东经115°7′,北纬22°18′,在惠东县东南,红海湾以南,西北距大星山32.1公里,为惠东县最外岛,该岛主峰屹立,上大下小,远望似针,岛岩呈灰白色。岛周水深35-42米,产蓝圆鰺、金线鱼等。
在中国古代帆海史里,帆海已经有了固定的航线。这些航线的导航根据有二:一是使用海上地貌查询航路的传统方法。古时为了安全,能作近岸飞行则尽管作,使用岛屿、山形作地望。二是在没有这些地望时,则使用丈量天体的方法帆海牵星法。而挺拔出海面、形似簪头的针头岩,正是南海航线的地望之一。
据成书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东西洋考》(张燮撰)载,针头岩是郑和下西洋之“西洋针路”的固定航向坐标。针头岩的上一站是南澳坪山。郑和的船队抵达南澳坪山后,“内吊水十八托,外吊水二十五托,舶从外过,用坤申,十五更,取大星尖”“大星尖,赤石甚尖,故名。内吊水三十五托,外四十五托,用坤申针,七更,过东姜山”。东姜山即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
所谓“针路”,《辞海》的解释为“古代以罗盘针指示方向的帆海路途”。将大星尖列入“针路”的古代帆海图籍还有许多,较闻名的还有《海国广记》、《攻略正法)、四夷广记》、《海录)、《渡海方程)、广东海防汇览》等。种种历史文献均证明了针头岩是古代西洋针路不可或缺的一环。
针头岩岛的方位及地质,岛及其邻近的水下暗礁成为某些鱼类的抱负繁衍区及寻食区,使得该岛邻近的水域有丰厚及多样性海洋生物。该岛及其邻近的暗礁水流短促,水质优秀,含氧量高,成为多种海洋生物的天堂。
针头岩坐落南澳及珠江口的海洋性洄游鱼类必经之水域,加上礁石给鱼类供给了杰出的休息环境,这儿终年有丰厚的鱼群。许多深圳、香港的垂钓爱好者都喜爱搭船到这儿垂钓,既可享用垂钓的休闲趣味,又可尽览美丽的海洋风景。
因为孤悬南海,离岸较远,针头岩岛上无人类开发活动,是人们常说的无人岛。据原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托付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测中心编撰的《惠州市海岛规划归纳查询报告》(2012年2月)显现,针头岩岛无开发使用项目,在全市140多个海岛中,使用价值最低。该查询报告将针头岩岛列为“第三类海岛开发”,此类海岛多是小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进行开发非常困难。该类海岛应以维护为主,应在广泛查询岛屿周边海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拟定合理的维护计划。
尽管开发价值不高,但作为我国大陆49个领海基点之一针头岩,战略方位很重要,具有特别的政治含义。鉴于针头岩岛的特别作用,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建设了一个以针头岩岛为中心、面积约245平方公里的海洋特别维护区,保证海上作业、海洋基建不对这个领海基点造成了严峻的损伤,维护好领海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