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钓鱼爱好者注意 这五处新增垂钓区域

发布时间: 2024-10-09 作者: 极限运动服饰

  6月28日,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大连市海洋渔业“十三五”规划新鲜出炉:全力发展本市休闲渔业的同时,建立健全休闲渔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大连市休闲垂钓管理办法》,在长山群岛海域、市区南部海域建设人工垂钓区5处,市民钓鱼将有更多去处。

  “十二五”时期,本市渔业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休闲渔业异军突起,有7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产值达24.9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1.5%。“十三五”期间,休闲渔业增值工程是海洋与渔业局实施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为满足市民的休闲垂钓需求,大连将继续培育发展多元化休闲渔业。首次提出建立健全休闲渔业管理规章制度,并制定《大连市休闲垂钓管理办法》,全力发展海上垂钓、休闲观光、渔业体验、渔业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建设高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省市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0处,建设长山群岛海域、市区南部海域人工垂钓区5处,建造休闲垂钓船200艘,打造长海县小长山“中国垂钓排名前列岛”。

  以国家星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示范创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等活动为契机,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全力发展滨海港湾、休闲垂钓、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元化的都市型休闲渔业,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区,树立休闲渔业精品品牌。加快培育构建都市休闲渔业产业集群、生态休闲渔业产业集群,将生态文化、生态养殖、生态捕捞、生态旅游、会展科普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全面拓展渔业功能,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推动渔业特产博物馆建设,形成集观光、科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基地。强化休闲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为休闲渔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本市继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积极创建高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海洋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海洋资源利用高效集约、开发保护空间合理地布局、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的海洋事业发展新格局;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地增强,渔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渔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创新开放、绿色协调、众创共享、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海域海岛资源利用更高效,大陆自然岸线%。近岸海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海岸线个海湾得到一定效果治理,大小长山岛、海洋岛等8个海岛实施生态修复,80%有居民海岛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得到一定效果处置。水产品原良种覆盖率达到80%。

  到2020年,“蓝色粮仓”的水产品供给能力稳定在250万吨左右;海水增养殖面积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精品养殖面积达到60万公顷以上;远洋捕捞产量达到13万吨,产值达到13.5亿元。每年增殖放流苗种30亿尾(头、粒)以上。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030亿元,年均增长7%;水产品出口达到25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万元,年均增长8%。

  实现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创新,构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大连海洋科技园,新建15-20个海洋科学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建立完善海洋渔业区域标准体系,建设渔业科技示范区10处,建设标准化推广示范区6处。

  为推进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及装备现代化建设,加大海洋渔业执法装备建设力度,继续加强海洋执法码头建设,加快建造海洋执法船,建造海洋执法直升机,大力推广船载终端监控系统及渔船联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海外远洋渔业基地6处,更新改造捕捞渔船1000艘,更新改造玻璃钢渔船500艘。

  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渔业”信息化工程,快速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水产品捕捞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建设“智慧渔业”。推动数字海洋建设,完善建设海域海岛动态监控体系。

  加强海域管理,贯彻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严格禁止围填海项目占用基岩和砂质岸线年自然岸线%。确保海岸生态完整性,进一步改善市民“亲海难、玩海难”现状。

  根据海洋ECO特点和保护要求划定全市范围内海洋生态红线,实现海洋生态红线区业务化监测和管控。严格监管红线区的污染排放,严格限制已划为红线区的大连斑海豹高级自然保护区、长兴岛北部自然岸线区内的海洋开发活动。

  推进海洋生态整治修复,重点实施旅顺世界和平公园海岸侵蚀与海滩养护项目,继续推动普兰店湾、金石滩、老虎滩、庄河湾河口等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验收工作。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环境检验测试观测体系建设,并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积极地推进大连仙浴湾高级海洋公园、大连星海湾高级海洋公园申报工作。

  “蓝色粮仓”是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设施装备,通过人工增养殖、捕捞及后续的企业加工、流通等生产行为,将蓝色海洋和近岸滩涂开发建设成为能持续高效提供可供人类食用的海产品的区域。加强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是“十三五”期间,本市推进海洋渔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打造海洋“蓝色粮仓”,将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开发蓝色资源,全力建设“蓝色粮仓”,本市将继续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建立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积极推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推进捕捞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做强做大远洋渔业,重点抓好“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四周的国家海域、西非等传统海洋渔业海域、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海域、公海海域等重点区域。促进水产品加工流通升级,利用“互联网+”,全力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推动渔业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在渔业经济建设方面,本市还着力优化渔业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渔业产业集群,形成长山列岛渔业区、北黄海沿岸渔业区、市区南部及周边海域渔业区和渤海渔业区。